RPA 專案停滯不前?你是否犯了這三大錯誤?

#RPA #OCR #流程自動化 #文字辨識 #中文辨識 #AI #AI-OCR #財務流程自動化 #工作環境

作者:Hanako / 聯壹科技

    作為 RPA 顧問,我們最常面對的一句話來自客戶高層:「你們先把產品做好,等確保它順利上線,我們再下單。」
    這句話聽起來很合理,但它背後反映了一些對 RPA 的常見誤解。

    事實上,許多人將 RPA 理解為一個「虛擬的員工」,按照指令即可執行工作。然而,無論是 RPA 還是 ChatGPT,背後都需要大量的測試與調整,才能達到穩定的結果。真正的 RPA 重點在於,不論執行者是誰,結果都應該一致且可靠。如果無法做到這一點,那它就不是 RPA,而可能只是輔助工具。

    然而,RPA 的導入過程中,往往涉及多部門的協作。例如,針對多據點企業對帳單的流程優化,就需要總部財務部與各店面負責人共同參與。經過我們在數十個 RPA 專案中的經驗總結,以下三大原因,往往是導致 RPA 案子停滯或不順的關鍵:

    1. 專案定位不清

    目前,台灣仍有許多企業尚未導入 RPA,並非因為數位轉型不重要,而是因為這類工作項目屬於「重要但不緊急」。這樣的項目常被日常的緊急事務、無效會議、接待等工作取代。

    RPA 導入應視為整體數位轉型策略的一部分,而非單獨的專案。
    當 RPA 被孤立成為一個單一目標時,專案的優先級自然會降低,甚至難以獲得內部資源的支持。因此,企業需從策略層面重新定位 RPA,使其成為提升企業效率和競爭力的核心組成部分。

    除了外部顧問團隊的專業經驗外,內部負責人的參與對專案成功至關重要。我們建議至少需要以下五種角色共同協作:

    • 數位轉型負責人:負責確定企業數位化的整體方向,擁有預算審批權,但不需參與專案細節。
    • IT 負責人:負責機器人運行、系統安全以及資源管理。
    • 現場工作者:目前執行待自動化流程的員工,提供操作細節與實際需求。
    • RPA 流程負責人:內部的核心聯繫人,負責整理現有流程、跟進進度,並判斷機器人流程的合理性。
    • 專案成員:負責檢討現有工作流程,並與外部顧問討論優化空間。

    這五類角色的協作,能夠確保專案的每個環節都得到充分考量。同時,內部團隊的共同認識與參與,也是專案順利推進的重要基石。

    RPA 專案不應該僅限於一次性解決特定部門的問題,而應作為公司整體數位轉型的一部分進行長期規劃。

    我們建議採用分階段導入策略:

    • 試點階段:選擇影響範圍小但具有代表性的流程進行導入,測試 RPA 的效果與穩定性。
    • 規模化應用:根據試點階段的成功經驗,擴展到更多部門與流程。
    • 全面推廣:通過內部教育與員工溝通,說明數位轉型的必要性與好處,爭取更多支持。
    • 幾乎自走狀態:通過這種循序漸進的方式,企業能夠在逐步積累經驗的基礎上,實現 RPA 的全面落地與價值最大化。

    RPA (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) 是機 器人流程自動化,可自動執行重複性、規 範性和高度可預測性的業務流程或任務。

    AI-OCR (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) 是一種人工智慧技術,用於自動識別圖像 或掃描文件中的文字。同時可以根據特定 需求,提取指定的資訊。

    想進一步了解AI-OCR與RPA?簡單填寫表單,即可下載相關簡報~

    https://forms.office.com/r/n20SS7Mxt7


    留言

    發佈留言

   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